- · 《青年与社会》刊物宗旨[06/29]
- · 《青年与社会》征稿要求[06/29]
- · 《青年与社会》投稿方式[06/29]
- · 《青年与社会》栏目设置[06/29]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章出自哪里(青年与(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5、知识断层。我在体制内最大的担忧就是,同样工作6年,我已经没法跟体制外的同学聊天了。体制内的感觉真是“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每天做着
5、知识断层。我在体制内最大的担忧就是,同样工作6年,我已经没法跟体制外的同学聊天了。体制内的感觉真是“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每天做着重复性工作,跟固定的同事打交道,午饭是跟一群年纪稍大的同事聊家常,谁谁谁生二胎了,谁谁谁买了件新衣服,谁谁谁一把年纪还没结婚,单位里的年纪大的老同志不太会用电脑,还是喜欢用钢笔蘸着墨水在小本上写写画画,用铅笔和格尺做表……而我的同学们呢,IPO、新三板、二级市场、LBS、UI、BD、O2O、大IP……如果不是我自己中间兼职开过互联网公司,我根本就没有机会知道这些都是啥。跳槽出去也会有类似的感觉,简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前两天看新闻,说一哥们在监狱里关了8年放出来,不会用、不知道“苹果”是手机……从体制内出来虽然不会有这么夸张的反差,但这种断裂感是差不多的。
最后再废话两句,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跳槽是件值得期待的事,就算最后特别特别失败,也没关系,在不同的岗位中能让你看到不同的自己,也许就能发现自己不为人知的潜能,成为自己难以想象的样子。人生成败无常,都没关系,含一口真气不散,就算一脚踩空摔了一跤,也一定站得起来。所以问题是,你到底是个的人还是个优秀的人?体制内是者最好的避风港,体制外是优秀者最好的竞技场。如果你自信是个优秀者,就让自己流动起来吧,愿每一位跳槽人都能找到更加优秀的自己。
究竟谁不正常?
近日,传媒大学女研究生疑似因“毕业论文未得到导师签字”,后逐渐精神失常而选择跳楼。对于事件本身,我不做评论,也没有资格评论。
在这里,我忍不住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大学,让大家看看大学的真面目。
古语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凡事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积淀期,绝非某个突然的事件所致。
我所入读的大学是一个国家级重点大学,比不上“985”与“211”,但也比一般的“二本”“三本”好点。靠着这个学校的学位证书,我本可以找一份不错的工作,起码有一个还可以的“平台”。
然而,实际上,我在大三那年,便一脚把这所大学踢开了——休学。名为休学,实则是永久离开学校,只不过以休学的名义离开学校,家人好接受一些。
周围的人都觉得我是,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好不容易才熬到的大学文凭,说不要就不要?那这十二年的书白读了吗?
如果只是因为没有拿到文凭的书便算白读了,那这样的书读来又有何意义呢?我所认为的知识、学术,它们不应该是一纸文凭的垫脚石,而应该是人生真正的阅历、财富、乐趣与从容。换句话说,我拿不拿大学本科文凭,和我所读的书、见过的人、努过的力、流过的泪,没有任何关系。
我不是为了拿文凭而踏入大学的门,也不是为了日后活得更好才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下面就为大家谈谈,我所经历的大学的真实样子,以及为何我决定要休学。
进大学的第一场考试,具体考什么我记不得了,好像是马克思,也好像是爱因斯,或者恩格斯,要求我们写一篇感悟之类的稿子。我只记得的场景是:昏暗的教室里,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找百度的抄,百度抄的只能得80分,大家要加一点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里面……
后面陆陆续续有很多考试,有一场考试,我们同班的一个高个子坐第一排,而他是那种无法及格的内容。监考老师就在他前面坐着,他的处境非常尴尬。突然一个镜头,我看到那个高个子兄弟一把将后排同学的试卷掏了过来,正好被突然回头的监考老师发现。情况有点超乎意料,说时迟那时快,监考老师还未完全回头的脖子马上回归窗外。是的,监考老师什么都没发现。
再后来,我发现大学里的考试实在是太过无聊,索性不再参加。我是一位文学小说迷,无所事事的时间里,我一个劲地看村上春树、马尔克斯、胡塞尼、路遥,我记得《追风筝的人》我反复看了7遍,《平凡的世界》看了3遍,《百年孤独》看了7遍,《挪威的森林》看了9遍……
前面几学期,我缺席了诸多期末模考,但在收到成绩单的时候都异常惊讶地发现即使是自己课都没去上过、考试更未参加的课程,仍然是60分。对此,我对镜像般的大学教育更加无望。
期间,学长们不断向我们推销他们的“证书便捷之路”。
“计算机二级必须要考,我知道一个快捷方法,只要你人去了,逢考包过。”
当然,我对此毫无兴趣。相反,我更乐于知道哪个网吧里的网速更好。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2/1221/3048.html
上一篇:关于理想照亮未来的征文题目怎么写(与青年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