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现实与虚拟世界中的青年向何处去评论读马亿的

来源:青年与社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马亿和马亿的小说经常作为“传奇”和“传奇故事”在专业文学批评家群体中流传。在我的意识中马亿和他的文学创作是“活”在文学批评家的言论和话语中的,而这些不断在我耳边挑

马亿和马亿的小说经常作为“传奇”和“传奇故事”在专业文学批评家群体中流传。在我的意识中马亿和他的文学创作是“活”在文学批评家的言论和话语中的,而这些不断在我耳边挑逗的话语,持续刺激我的阅读欲望,我想在马亿的文本世界中找寻马亿和他的传奇故事。当我第一次阅读马亿的短篇小说《21楼的风景》的时候,我知道这些飘散在文学批评家言谈中的情报并不是谎言,而是隐藏了重要信息的真实索引。因此,我试图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成完整的关于马亿小说的全貌,但前提是,我要为我的无知和阅读范围的狭小,向马亿和他的小说道歉。我也知道,我想窥探和打捞马亿小说的全部秘密,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奢求。因为,马亿在长时段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已经在众多刊物上发表了《退学记》《杀人事件》《剪刀》《父亲的河流》《回家》《湖南文学》《消失的食指》《一场小而忧伤的雨》《二手》等引起极大反响的小说。面对如此厚重而绵长的作品,我有些胆怯,但我仍想进入马亿的文本世界。

《21楼的风景》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有些俗套:青年方念由于失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与余婉华相遇,因为养猫而结缘,并引出余婉华与方念的大学同学王存的情感纠葛。看似平淡和俗套的故事却隐含着当下中国社会极为重要但始终悬而未决的问题:青年向何处去?小说中的方念、余婉华和王存的生活境遇和生命际遇具有典型的城市青年特征:他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进入职场,经历了商业文化的洗礼,被互联网、金融、资本、投机不断推向人生的峰值,自我欲望不断膨胀,但同时也被动承受着欺诈、冷漠、离职、失业、动荡、迷茫的痛苦。更为关键的是,方念、余婉华和王存在面对城市对自我的伤害的时候,却无法寻找到躲避和逃离的路径。他们只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与他者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无法真正将自我从悲观和绝望中救赎出来,只能在远离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中汲取短暂的精神慰藉和自我麻醉。当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之后,青年仍然要被强行植入到早已编织好的现实逻辑中,因为现实的游戏规则无法更改,更无法替代。正如小说人物余婉华在逃离城市之后的感悟:

“站在山顶的石头上,我看着山下小镇里像蚂蚁一样的人在挪动,突然就释怀了。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什么游戏。都是游戏,就像我喜欢梦的游戏,而你喜欢的是进入他人生活的游戏。王存喜欢的是被需要的游戏。我们都满足了他人某部分的游戏需要。所以我们出现在别人的生命里。所以接下来呢?我打算继续这个游戏。”

余婉华指向的不仅仅是自我的命运和未来,而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青年群体的命运和未来。

如果说《21楼的风景》指涉的只是“青年向何处去的问题”,那么,马亿只能算作混迹在出色小说家群体中的一员。但马亿的高超和独特之处在于,从“青年向何处去的问题”衍生出“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人”这样一个深层的历史总体性问题。从五四文学至今,中国百年新文学的一个终极诉求就是如何为构建现代意义上的人寻找文化资源、思想根基和价值立场,为人生和为人性成为百年中国新文学的恒定话语,并将其投射到青年人物形象上。从挣脱传统伦理道德压抑的五四青年,到反抗阶级压迫投身政治斗争的革命青年,抑或是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对接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再到80年代重返启蒙阵线的文化青年,以及被商业资本和消费文化淹没的无根青年,或者是在世俗生活中不断制造和吹嘘“小确幸”的一代青年,众多文本世界中的青年在构成完整的人物形象谱系同时,不断回应、验证和寻找构建现代意义上的人的出路,文化体系的重建、意识形态的规训、资本的重塑、世俗生活的审美、宗教的救赎似乎都无法真正确立现代意义上的人,迷茫、孤独、绝望总是包围和浸染着不同代际青年的成长。而马亿正是在此意义上,探寻百年新文学在构建现代意义上的人的失效的症候。小说中的方念、余婉华、王存既忙于融入城市生活而又无所事事,顽固坚守着城市生活的游戏规则,又狼狈地在一塌糊涂的生活中打滚;既痛苦、悲观和绝望,又努力期盼和仰望着什么。而这种矛盾和对峙的生活状态背后,矗立的是冰冷无情而又时刻存在的资本逻辑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体无法掌控和更改的单一的价值体系对人的简单而粗暴的奴役。个体被强行植入到已经确立的时代逻辑中,个体的一切欢愉和痛苦在时代的强硬逻辑面前无法激起任何涟漪,个体只能被动接受,或者被时代抛弃。而正是在此点上,马亿发现了人与历史、社会和时代关系的秘密:个体永远是宏大历史和时代的附属物,个体只能被拖拽进历史和时代规划好的线路,个体似乎失去了对历史和时代发言的权利。因此,历史和时代没有给个体成长提供多种选择和多样态的参照。百年新文学世界中的青年在不断重复和承受着单一历史和时代价值体系对自我的阉割,现代意义上的人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也许可以把这一点理解为马亿小说的独特性和批判性。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qikandaodu/2021/0423/1758.html



上一篇:那些改变世界的人都是文艺青年
下一篇:好莱坞女性主义电影的叙事模式以三块广告牌为

青年与社会投稿 | 青年与社会编辑部| 青年与社会版面费 | 青年与社会论文发表 | 青年与社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年与社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