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上海:开门办团校 青年享“知识福利”

来源:青年与社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刚过完70岁生日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团校(以下简称“上海团校”)依旧散发着青春活力。这种活力,从团校每天进出的人群中就能感受一二。 团干部在这里接受培训,并根据大

刚过完70岁生日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团校(以下简称“上海团校”)依旧散发着青春活力。这种活力,从团校每天进出的人群中就能感受一二。

团干部在这里接受培训,并根据大数据分析获得优质课程推送;大学生来这里举办原创校园文化戏剧产品首演、首秀、首发;海归青年在这里报班上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上海棚户区调研旧改实践;全网粉丝超百万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不刷题的吴姥姥”和青年科学“发烧友”在这里为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的中小学生上科学素养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上海团校在群团改革之后虽然不再从事学历教育,却通过开门办校,把“知识福利”派送给更广大的青少年人群。

96岁老楼焕发“青春感”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上海团校,有一个长约10米的大门。以往因学历教育校园封闭管理的需要,这扇大门通常关闭,有专人看守;但今后,上海团校将打开大门,与年轻人“亲近”起来。

2021年秋季,上海团校70岁生日当天,校园内的先驱广场上揭幕了一个圆环形雕塑,雕塑上刻有中国第一个共青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8个发起人的画像及介绍。先驱广场直通校内一栋96岁高龄的雅致老建筑——青年会堂。

围绕先驱广场、青年会堂及其周边的俞秀松雕塑,一堂适合各年龄段青少年、有趣的故事课正式上线。这是上海团校开门办校的第一步——各界青少年都可以通过团上海市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青春上海”预约到上海团校听课,课程分15分钟版和45分钟版。

96岁的青年会堂,对青年人群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近年来,不少以分享上海老建筑故事为主的UP主、博主都曾把目光聚焦到青年会堂身上。

青年会堂原本是上海法学院的大礼堂,外墙铅灰色、两层楼高,红色的大门搭配墙面上稀疏的爬山虎,具有老上海洋房的标志性美感。而在青年会堂右侧一幢呈矩形有四坡屋顶的三层小楼,曾是沈钧儒在上海的住所,名叫“钧儒楼”。

实际上,围绕上海团校内的资源,就能开发出一套历史课。但上海团校不仅要给年轻人讲团校的故事,还要将团校的场地供年轻人使用。比如,先驱广场可以供青年摆摊、展示文创科创类产品,青年会堂里的大礼堂可以为青年社会组织提供首秀、首发、首演的舞台。未来,这里或将成为青年喜爱的脱口秀、话剧、歌舞剧、高校大师剧等文化演出的首演、首发地。

复旦历史系博士要转型

整个上海团校,都在转型,包括这里的每一名教师。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林升宝2016年进入上海团校工作,当时他的工作是教授团校的本科生《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今,他是团校新时代团课开发的主要探索者之一。

2021年12月28日一早,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刚一开门,林升宝就准点“到站打卡”。每周抽出一两天时间到档案馆坐上一整天,是他近期的日常工作,也将一直持续到2022年3月左右。

按照上海团校的规划,20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将启动校园开放计划。其中,一栋教学楼3层的600多平方米的空间,将成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上海”主题教育展的承载地。

届时,上海市档案馆将在这里展出一部分与共青团有关的红色珍档,并配置相关讲解课程,面向全国青少年开放。林升宝的工作,就是协助开发这一课程。

此前,先驱广场的两堂15分钟、45分钟的课程,就是他参与开发的。这个历史专业的博士生,除要准确地研究和掌握历史资料外,还肩负着“让课程有趣起来”的重任。他和上海团校青运史团队的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刷知识分享类博主、UP主的视频,尝试写出能吸引年轻人的文案。

“给中小学生讲故事跟给团干部讲课,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未来的课程开发要‘活'起来。能够为青少年讲好一堂新时代团课,就是我们上海团校的核心竞争力。”林升宝团队近期还与团市委少年部合作,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改进先驱广场的45分钟团史课程。

打开大门,“走向”社会

上海团校如今正尝试与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青年群体对接,打开大门,“走向”社会。2021年年底,由上海团校承接的第二期海归青年人才培训班完成招募,共有63名来自高校、医院的海归青年(多为博士、博导等)报名,相比第一期28人班,报名人数翻了一番。

“既然面向社会开课,就要把红色做红、特色做特,实现为红而特、因特更红。”上海团校党委书记、校长戴冰告诉记者,海归高知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青少年科创人才,都是学校未来要广泛开拓的青年人群,这对团校保持红色政治学府的本质,并针对不同人才提供不同培养计划、打造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提出了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2/0111/2802.html



上一篇:“印钞生娃”:对女性不尊重、年轻人不信任、
下一篇:湖北美术馆跨年大展:彰显青年精神拓展版画边界

青年与社会投稿 | 青年与社会编辑部| 青年与社会版面费 | 青年与社会论文发表 | 青年与社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年与社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