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与社会》刊物宗旨[06/29]
- · 《青年与社会》征稿要求[06/29]
- · 《青年与社会》投稿方式[06/29]
- · 《青年与社会》栏目设置[06/29]
一群传承飞盘运动的年轻人(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那么,到哪儿去模拟实际情景提升相应的素养呢?”钟秉枢说,“那就是体育。” 如今飞盘运动在国内的知名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姚
“那么,到哪儿去模拟实际情景提升相应的素养呢?”钟秉枢说,“那就是体育。”
如今飞盘运动在国内的知名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姚曦表示,“上个月我去广州看了一场全国公开赛,以前赛场上80%是外国人,但现在90%是中国人。”
当小众的飞盘运动近两年在都市生活圈裂变为“时髦”的代名词,它在宁波的一所高校中已经默默完成了长达16年的抛接。
作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土壤,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也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尤其以感染式、浸透式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体育社团,更是承载着无数体育爱好者热血、拼搏的青春,为传统体育项目注入活力,为冷门小众的项目安放梦想。
见证了飞盘运动在中国发展近20年后,姚曦发现,这些年国内的飞盘运动长期处于新人不断、但留存不多的状况中,虽然近两年增量明显提升,但从总人数和竞技水平上仍有巨大探索空间,“未来三五年都会处在一个萌芽或青春期的阶段。”在他看来,飞盘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发展的意义更在于倡导大众体育重在参与、友谊至上的精神,“重要的是让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而不是紧盯着一枚金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是宁波诺丁汉大学UFO飞盘社在2006年成立的雏形,是飞盘运动走进中国高校最初的样貌。如今,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学生飞盘社之一,社团共有近300名社员,覆盖了学校本硕博的所有年级。
“不管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每一个社员都会向身边的人推广飞盘。”现任飞盘社社长佘桦仪感受到传承的精神,在她看来,虽然大家共建的是一个小社团,但目标却始终远大,“让更多的人了解飞盘的乐趣,让飞盘运动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但在姚曦的记忆中,早期UFO社团参赛的经历,触动大于热血。2006年,姚曦在外教的鼓励下参加了上海飞盘锦标赛,他满怀期待奔赴赛场,只看到两支来自中国的队伍。可现场如家庭聚会般的氛围很快消解了竞赛带来的忐忑,即便到了赛场上,飞盘运动本身的属性也让比赛氛围十分友好。
“社团成立的前两年,大家倒不是真的喜欢这个运动。”姚曦记得,当时飞盘在国内认知度“基本为零”,关于飞盘的介绍和基本动作技巧被分开打印在两张A4纸上,印成一摞摞传单,通过“碍于情面”留下的社员手中传递给一届届新生。慢慢地,运动本身的魅力和逐渐强化的社交属性帮社团完成了拉新、留存,飞盘运动伴随飞盘社的消息也通过QQ、校内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断迭新的社交媒体辐射到更多高校,充盈过几届年轻人的大学时光。
由于接触飞盘时间不长,姚曦和队友仅击败了另一支同样来自中国的队伍,并未获得更好成绩。但临行前,主办方却突然给团队颁发了一个奖杯,“说是给中国队冠军的奖励。”即便知道这个奖杯充满“鼓励性”,但这个温暖的举动坚定了姚曦对飞盘运动的热爱。
对于飞盘运动“出圈”的原因,受访者普遍认为,飞盘易上手,兼具休闲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加之其对场地的要求很低,在公园广场等空地就可以进行,此外,“避免身体冲撞”的特点让男女可以同台竞技,又具备一定社交属性,故而能够很好地满足都市年轻人在运动、社交、猎奇等方面的需求,“不是飞盘选择了年轻人,而是年轻人选择了飞盘。”在梁壮看来,飞盘正逐渐从大学向下延伸至中小学,“当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人才选拔的渠道就会变得更宽、选择性也更多。”
原本这是一个只有二三十人的社团,除了外教和创始人姚曦在内的五六个“元老”,其他成员多是“元老们”刷脸硬薅来的“关系户”,室友、朋友、朋友的女朋友,剩下的成员中,“来练英语”的目的或许多于“来玩飞盘”。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2/0823/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