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与父母共情当成为青年人成长之本

来源:青年与社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7%受访者认同与父母相处要注意言行。受访者觉得随意顶嘴(65.5%)、对父母说脏话(55.5%)等行为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7%受访者认同与父母相处要注意言行。受访者觉得随意顶嘴(65.5%)、对父母说脏话(55.5%)等行为是对父母的不尊重%的受访者认为子女与父母相处要互相尊重,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中国青年报》1月14日)

《礼记·祭义》有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抛开法定的赡养义务不谈,“相互尊重”适应“尊亲之道”,“注重言行”符合“弗辱”要求,似乎当代人已逐渐继承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然而,辩证来看,今人的孝敬与古人的孝敬终有不同。且在看似良好的数据之外,仍有值得担忧的一面。

八成受访者认为应当“相互尊重”,换而言之有近两成受访者对“相互尊重”可能不够重视。而在接受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8岁以下的占1.6%,18-35岁的占74.7%,35岁以上的占23.7%。运用抽屉原理分析,16.5%的18以上成年受访者,与父母相处缺乏相互尊重意识,或者说“随心所欲,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这一代80后90后00后青年人成长于社会思想环境急速变迁的时代,多数崇尚自信、个性与独立,较之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与父母沟通之间的“代际冲突”也更为明显,稍微不注意,谩骂、嘲讽、殴打等等不尊重行为就会出现。在16.5%统计数字的背后,则可能存在忽略父母情绪感受的事实。

之所以产生不尊重父母的行为,在调查中,54.2%源于父母缺乏表率作用,46.3%源于经济独立,43.3%源于缺乏相互基础,41.8%源于家庭民主模式的副作用。其实,强调尊重父母,并非盲目顺从父母。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亲子冲突,“坚持尊重”仍有必要。在八成受访者认为需要相互尊重的情况下,可能有一部分人实际上不够尊重父母。

俗话说:“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小时候,父母迁就照顾我们;长大后,也应当回馈足够的尊重。当下时代,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物质生活水平变高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变强了。缺乏尊重的相互环境,亦让父母长辈感受不到良好的晚年生活体验,成为精神上的空巢老人。

这一代青年人善于运用网络,也习惯于网络生活。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当我们通过微博、微信、抖音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共情”时,我是否能做到与父母“共情”?当我们释放强烈的共情感,抨击、鼓舞、捐款、捐物时,是否能想到近处需要关注的至亲至爱?走进现代社会,其实不必强调相互尊重,只要能做到与父母共情,中国人的孝亲之美,就能不断传承下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还是得坚持下去。我们在鼓励青年人发愤图强、积极创业的同时,还得引导青年人多关注家庭多关注父母。通过广泛的宣传与法律上的支持,让敬老孝亲成为青年人成就人生梦想的成长基础。(严奇)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2/0114/2822.html



上一篇:一夜之间,“打工人”刷屏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
下一篇:这个冬日,千万年轻人涌向一个万亿赛道

青年与社会投稿 | 青年与社会编辑部| 青年与社会版面费 | 青年与社会论文发表 | 青年与社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年与社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